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,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,职教化者在师儒,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,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。
——《松滋儒学记》
胡瑗是北宋时期理学先驱、思想家和教育家。
胡瑗(993—1059),字翼之,泰州海陵(今江苏姜堰区)人。因世居安定,学者称安定先生。与孙复、石介并称“宋初三先生”。曾在苏州郡学、湖州州学讲学达二十年,创苏湖教学法。为国子监直讲,官至太常博士致仕。著有《尚书全解》《春秋要义》等。
在中国教育史上,胡瑗在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非常引人注目的。比如,他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教育理论问题和“分斋教学”“因材施教”的教学方法,都是具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,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。胡瑗执教三十多年,培养出来的人才达数千人,他们致力于国家建设的方方面面。他的学生刘彝对宋神宗称赞胡瑗说:“今学者明夫圣人体用,以为政教之本,皆臣师之功。”
胡瑗以“明体达用”为教育宗旨,培养通经致用的各类人才。所谓“明体”,就是明了和把握包括儒家经典中君臣父子、仁义礼乐等纲常伦理在内的圣人之道;所谓“达用”,就是将圣人之道作为修身、应世、治国的指导思想和知识才能。
“分斋教学”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是胡瑗教育实践创新的核心内容,目的在于使学生各有所长。他在学校中设立“经义斋”和“治事斋”(又名“治道斋”),前者重在培养心性疏通、可成大事之人,后者则重点培养军事、水利、算术等方面的人才。
胡瑗教育思想还体现了独特的教学艺术,在教学过程中很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,通过激励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,在要求学生刻苦攻读的同时,又十分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。十分注重学习环境的营造,提倡学生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。
在治国方面,胡瑗主张将政治手段与道德修养相联系,强调君王自身道德修养的培养;认为礼是处理政事的指导原则,处理政事如果不遵循礼,便无法施行。坚持安民之道,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,认为以民为本是统治者在维护国家政治统治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重点,是治国安邦的基本原则。提倡政治改革,主张变通,只有变革才能解决北宋的政治社会之弊。
胡瑗不论是在教育领域还是在政治领域取得的成就都是值得肯定的,对北宋后期产生了重要影响,为儒家思想的延续及发展起到了作用,为宋代理学的形成提供了依据,构成理学形成并走向成熟的重要资源。
上一篇:【实学思想家】谭嗣同
下一篇:宋代实学思想家:李 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