性不能自贤,必有习也;事不能自知,必有见也。习之是而见之广,君子所以有成也。
——《李靓集》
李觏是北宋时期重要的哲学家、思想家、教育家、改革家。
李觏(1009—1059),字泰伯,号盱江,北宋建昌南城(今江西省南城县)人。南城在盱江边,李靓在此创建盱江书院,所以又被称为“盱江先生”。他生当北宋中期“积贫积弱”之世,虽出身寒微,但能刻苦自励、奋发向学、勤于著述,以求安国济民。李觏博学通识,尤长于礼,成为 “一时儒宗”。今编有《李觏集》。
李觏以“人论”“易论”“礼论”作为哲学基础,通过义利之辩,确立了“注重功利、义利双行”的义利双重价值观;通过对佛教思想的批判,提出了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观念;提出安富保富的新思想——保富论,构建了极富特色的新功利主义经济伦理思想体系。
李觏以“强本抑末”论为核心,主张农本经济,商业富国,农商并重、农商相补、农商互利,重农不抑商。在理财可富国养民、“民不益赋而国用饶”的基础上构建了其富有特色和实用价值的理财经济思想体系。遵循中国古代思想家“尊天、敬德、保民”的逻辑思路,提出“医国救民”“康国济民”“富国利民”等一系列民生政策、措施。其经世致用的学术特点和丰富的经济思想理论体系,对中国自宋以后经济思想的发展演变产生了长期积极、深远的影响,对于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。
李觏生活在宋朝“祖宗之制”的弊端完全暴露、朝政内外交困的时代。他与范仲淹等改革派一道,积极呼吁进行政治改革,以挽救时代危机。通过深入挖掘儒学经典,寻觅治国良策,建立起自己的政治思想体系。他以礼囊括、整合了儒家道德伦理体系,作为重建社会秩序的标准,并据之考察了当时政治制度的弊端,提出了一整套的改革主张,为改革派提供了理论支持。
作为北宋初期具有进步倾向的著名思想家,李觏忠实地践行着儒家修齐治平思想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,使得他壮志未酬,在现代人们心目中沉寂了将近九百余年。直到1922年,胡适先生发现并表彰了李觏的卓越思想,人们才对这一备受冷落但博学多识、忧国忧民的思想家开始加以研究。
上一篇:宋代实学思想家:胡 瑗
下一篇:已经是最后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