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中山(1866—1925),广东香山(今中山市)人。流亡日本时,他曾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化名“中山樵”,故世称“中山先生”。1911年,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,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,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。他提出了“三民主义”思想,著作主要有《建国方略》、《三民主义》等,后结集为《孙中山选集》、《孙中山全集》等。
“有道德始有国家,有道德始成世界。”孙中山断言中华民族的复兴应从振兴我们民族的优秀道德文明开始,认为有了很好的道德,国家才能长治久安。没有道德,国家就不能生存;中国若要永远屹立于世,必须以道德为基础;惟有维持高的道德标准,国家才有希望置于不坠。
这种道德信念建立在对社会进化理论的信仰上。孙中山早期把进化的原则提高到时代的高度,意在改良、改革中国社会;后来为反对强权侵略,他对进化论原则应用到人类社会作了进一步的修正。为此,他多次公开批评社会达尔文主义,认为人类进化的主要动力在于互助,不在竞争。斗争之性是动物遗传于人类的兽性表现,应该早早把它除掉,直到“消灭兽性,发生神性,那么才算人类进步到了极点”。
这一切并非主张放弃武装的革命斗争以及富国强兵的观点。世界文明进化尚处在竞争时代而非大同时代,故国家界限尚严,国与国之间不能无争;处此竞争剧烈之时代,人人须以爱国保种为前提.不知求自卫之道,则不适于生存。革命正是为了“促全国民族之进化”,“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,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”。
中国是四千余年文明古国,人民受四千余年道德教育,道德文明比外国人高若干倍,不及外国人的只是物质文明。欧洲近代是科学的文化,是注重功利、强权的文化。而东方文化的本质是仁义道德。这种文化是有利于民族和国家的“王道”文化。霸道最终要服从王道,这是世界文化趋于光明的新开端。
一些好的道德是我们民族固有的精神。对于这些精神不但要保存,并且要发扬光大。为此,孙中山提出要“把固有的旧道德先恢复起来。有了固有的道德,然后固有的民族地位才可以图恢复”。中国曾有过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,就是《大学》中所说的“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。把一个人从内发扬到外,由一个人的内部做起,直到平天下——这是一种精微展开的理论,是我们政治哲学知识中独有的宝贝,理应得到保存。
中国近代物质文明没有发展起来,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心性道德文明的进步为之延迟。现在中国人对于古人讲的修身功夫很缺乏,一举一动都欠检点。以至于在对外交往中,当时“大旅馆都不准中国人住,大的酒店都不许中国人去吃饭,这就是由于中国人没有自修的功夫”。
恢复一切国粹之后,还要去学欧美之所长,然后才可以和欧美并驾齐驱。如果不学外国的长处,中国仍要退后。在与日本的交往中,孙中山提倡用我们固有的仁义道德这一共同文化作基础的“大亚洲主义”,如此“则两国家及国民的永久之提携,必因此道义精神更致巩固”。中国如果强盛起来,不但是要恢复民族的地位,还要对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。世界列强所走的路是灭人国家的;如果中国强盛起来,则不蹈他们的覆辙。济弱扶倾,才是尽中华民族的天职。
上一篇:【实学思想家】康有为
下一篇:【实学思想家】梁启超